Board logo

标题: 秋季的雅称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19-10-18 08:48     标题: 秋季的雅称

20191017202706_3.jpg



凉风习习,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是美好宜人的时节。在我国古代,秋季有许多如诗如画的雅称和别名,考其渊源,十分有趣。

国学经典《诗经·王风·采葛》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于是,三秋便成了秋的别名。秋季有三个月,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因而得名三秋。实际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示时间很长,一天不见就像过了三年那么久,形容思念殷切,这诗句已经扩展了秋天三个月的概念,有着三年的意思了。

此外,三秋泛指秋季,有时候也单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的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农业生产上,三秋则指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季节,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

“九秋之夕,为欢未央。”三国曹植《七启》中的这个“九秋”也是秋天。古人把秋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秋,所以秋季又别称九秋。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风飙。”南朝宋谢灵运《善哉行》诗曰:“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代杜甫《月》诗云:“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唐代骆宾王《望月有所思》诗云:“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

按照五行学之说,古人把物体的属性分为金、木、水、火、土,秋天属金,同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谷物瓜果呈现出一派金黄,故称金秋、金天。《汉书·五行志》曰:“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唐代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曰:“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唐代陈子昂亦有《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尔雅·释天》中有:“秋为白藏,为收成。”郭璞对此注解:“气白而收藏。”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色,所以秋季有了白藏、收成的别名。因白色亦可称素色,于是有了金素、素秋之称。唐代魏征的《五郊乐章·白帝商音》曰:“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杜甫的《秋兴》曰:“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宋代欧阳修的《清商怨》曰:“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到了深秋,庄稼收割完,原野空旷而明朗,天空澄澈而高远,心情简约而清爽,清秋也成了秋季的雅称。晋代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曰:“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唐代李贺的《马诗》曰:“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杜甫《宿府》诗云:“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曰:“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辛弃疾的词,写出了千里清秋的大气。

《礼记》曰:“孟秋之月,其音商。”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欧阳修的《秋声赋》曰:“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潘尼的《安石榴赋》曰:“商秋授气,收毕敛实。”陆机的《行思赋》曰:“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所以秋天又有商秋、素商、白商、高商等雅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这是《红楼梦》中一篇名为《秋窗风雨夕》的诗,秋中有愁,愁中有秋。古人心中,秋大抵都是伤感的季节,所以秋天还有愁苦味道的劲秋、寒秋、霜秋之别称。晋朝陆机的《文赋》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杜甫《登高》亦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清人张潮说:“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在这宜人的秋天里吟诵回味诸多的称谓,体会古人的思绪情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别有一番情趣。



图片附件: 20191017202706_3.jpg (2019-10-18 08:48, 51.04 KB) / 下载次数 25
http://qhlt.club/attachment.php?aid=13325&k=af8196b573e047e7de5a2e568b494db2&t=1719670545&sid=OZoJ7p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qhlt.club/)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