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期货程序化 | :期货程序化研究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在时间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有效的学习?

在时间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有效的学习?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 c! E, t& [/ ~( U3 O8 w* F* O- S) j0 R0 y  R
( i* k8 x& T6 S& n
0 w+ A7 U* I) o& n. I: s  V
内容简介
" M; S! _' v- }' y( \# {$ X8 J3 `; B" L) V2 g# L( l$ Z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如何有效学习与坚持学习一样重要。我们自己所习得的学习技巧,可能都不再适应当下的处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系统化学习,成为每个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 h' z* ]0 r7 q% E$ q( f6 K* w0 a! d4 }, Q
《有效学习》是一项出色的研究成果,美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伯泽尔将向你展示国际上关于“如何学习”这一学科的新成果,以及相应的简单技巧。这些观点和技巧都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故事和语言进行讲解,它们将会颠覆你之前所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改造成一个人人可以掌握的过程。
* }8 L3 {' z* Y: d- `0 {* c8 S3 T' l  r0 I# j
作者简介8 \0 l4 X: Y$ y9 A$ z
  d# p) T4 k1 q: |# a
乌尔里希-伯泽尔5 g, }5 R8 I, P- S. n0 ~
  P3 z. u, L3 \/ c0 V# K$ \* H  w
美国国家智库美国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致力于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他的相关论述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一线媒体。0 @0 C. h+ R; N) J7 H, K
1 K; r: T+ f/ T' x
书籍摘录
  K- [7 X5 u& g+ Z% P
1 e: A8 _2 l& v# o. y- g  p过度自信会阻碍有效学习
0 h1 i$ Y5 r) Z% X  {, T+ g0 g7 z, a5 B2 X0 O; D8 j% S
丹尼尔•卡尼曼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因为针对人类思维偏差的开创性研究,他在几年前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与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创立了行为经济学。如果你曾经读过《怪诞行为学》《助推》这些书,或者看过电影《点球成金》,那么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建立在卡尼曼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8 h& W9 M$ W7 g3 F8 \
! P& U% r; S9 z3 m  t  c几年前,《卫报》的一名记者采访了卡尼曼。采访安排在伦敦一家酒店大堂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卡尼曼当时已经80多岁,声音低得几乎听不到。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更高效?”
7 P3 d6 u! B3 ?' ]
. a+ l! F) x) y2 F“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么呢?”卡尼曼斟酌着自己的话,“过度自信。”
8 q0 Q; b  W1 K  v
/ t0 B) o* C  C+ Y卡尼曼的轻描淡写仿佛显不出这个回答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遭受着过度自信的影响。我们自认为比实际上懂得多,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艺高超。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在聚会时,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屋子里的一般人更有魅力。4 {3 ]6 r) I$ h" [% y
; T% K0 C. S! d  W' R
这种过度自信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在政治领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伊拉克战争中,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战舰上就已悬挂上“胜利完成任务”的标语。在商业领域,只有过度自信才能够解释那些爆炸性事件: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并购案,或者房地产危机中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在体育比赛中,拳击手伦诺克斯•刘易斯在赢得重量级冠军以后,居然被街头的无名小卒击倒。
$ v5 f8 M4 B& [$ ]
  j3 C# L! \/ R1 o( t: p$ ?  T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当人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会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在需要更加刻苦钻研的学习方式上,过度自信尤其有害。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就会马上放弃继续寻找知识内在关系的努力,更不会考虑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 S" Y* o. J/ k% F' H, U7 J

9 l. b4 E$ n# q1 D3 h过度自信可不单单是影响监控学习进度或者元认知方面的问题,而是停止了努力思考、停止了反省,不再努力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正是这样的问题引导我们关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所掌握知识进行回顾反思的各种方法。
8 f4 Y4 J* m& ~, b# R/ j% _) a9 @- J# r% K0 H
你知道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吗?我猜你会说“当然知道了”,因为你每天都用抽水马桶。大多数人天天都用马桶,甚至打开过马桶后面的水箱盖,看看截水阀门,或者拨弄拨弄连接杆。
$ Y5 v) B7 |3 r: `& A* z% E5 L5 y: A' _3 ?3 G
所以,如果以1~10分回答上面的问题,评价一下你对抽水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 {% k3 l! }; a4 {7 |" {. n7 |* L
: J' G+ l3 H! z8 }
1分:根本不了解。我不知道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3 q1 d" S% K( @
! N  ]. J) I" q: Q
5分:中等了解。我对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有基本的了解。
' n, K  D6 I6 j
4 k5 c) p9 |5 m0 L- j, E) ~10分:专家级。我亲自安装过几个抽水马桶。
; |% Q; n7 i+ |! L1 ?# r0 F% [$ I; F& p1 M( ^& i5 p4 p  h1 m
我猜一般人都会给自己5分或6分,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好一点,但并不熟练。* O2 g2 d+ U: k3 P3 B
& C! z1 _' T; |
乍一看,心理学家雅特•马克曼也觉得自己相当了解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马克曼在《学会思考》一书中说,他小时候花了不少时间鼓捣抽水马桶,马克曼记得父母经常对他大喊别浪费水了。所以,当被问及有多了解抽水马桶的时候,马克曼最可能给自己打5分或者6分。8 c2 R, c) j; l6 i

/ ]6 L* U* C' E: J+ [然而有一天,马克曼问了自己一些关于抽水马桶的问题:水是怎么从抽水马桶流出去的?抽水马桶下半部分隆起的那个部分是干什么用的?我真的理解水是怎么流入马桶便池的吗?那一刻马克曼才明白,他自己对抽水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远远不够,对抽水马桶这个装置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 E# ?. [! b- b5 O4 v9 y# I  s+ ^/ [* i7 ]$ d
马克曼对抽水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可以认为是一种思维假象。他认为自己懂了,觉得自己解释得清楚,但实际上,马克曼无法清晰地描述这个装置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当然也不可能把抽水马桶完全拆开再重新组装回去。
$ ]- Y! {+ p8 v+ J. y- h1 [) u4 |% Y: n2 r4 f
这不是时间问题。马克曼和我们一样,完全有时间搞清楚铺设管道的技术;他也不缺乏能力,因为他曾经是认知科学学会的执行董事。但到头来,马克曼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马克曼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每次我看抽水马桶工作的时候,实际并不清楚水是怎么从水箱流到便池里,又是怎么散开的。”
! }8 J- Z3 `0 j' k+ v* K( o# Y( _7 u; Q5 _# A$ j/ w" C; C& P1 }" r  O
让我们来认识学习活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认为自己了解得更多。所以,掌握一点点知识,可不是有点危险那么简单,它实实在在地迷惑了我们。心理学家们对这个观点研究了很多年,并给这个现象起了很多花哨的名字,如专家的盲点、流畅性偏好、解释深度造成的幻觉等。/ e# k. u7 ?; f" \

, h5 M+ b- @9 |0 t' \0 P1 u" Z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最终都归结为一个核心观点:我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要多。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对自己未知的东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你如果给自己有关抽水马桶的知识打了6分,实际可能只有4分。
& X7 k/ M* |+ P3 n
7 I8 }; e( r1 F' W7 M5 G/ C因此,我们关于反思的第一课内容就是谦虚。在研究工作中,我也发现了谦虚的必要性。我在一份调查问卷里问:你是否能够有效分辨出好的教学方式?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技能有准确的认识,那么答案应该是分成均等的两部分——50%低于平均水平,50%高于平均水平。但问卷结果是,90%的人认为自己分辨良好教学方式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4 y5 s! Y# s% i  f, }1 w
. j! y/ K, G* y' e) }8 s当然,这种轻率也有好处。如果没有一点过度自信,估计就没人会写书或者出版研究成果了。自信也会提供一种激励。在面试过程中,夸大自己GPA成绩的大学生,比起那些实事求是的学生,成绩提高得更显著。做这项研究的一个研究人员解释说:“夸大成绩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奋斗目标。”
) k) A1 C- v( p/ S9 g! X9 g; k; y; m3 [# B( ]4 j
承认“我啥也不懂”毕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我对自己曾经的过度自信也耿耿于怀。这些年来,我曾经在马路上让骗子得手,也曾赶飞机记错了日期。几年前,我去加州一个立法机关做讲座,结果跑题太远,以至一个立法官员半开玩笑地说:“恨不能揍你一顿。”8 i; F0 i# t7 i# g. b

  A$ Q, z2 G; \; S造成学习活动中过度自信的一个原因是熟悉程度较高。如果一个观念过于得心应手、习以为常,人们就有可能认为自己对这个观念理解深刻,即使事实未必如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抽水马桶这样的问题过度自信——抽水马桶随时随地可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分辨良好教学方式过度自信——人们看到的各种教育培训太多了。9 D% K9 C1 x# l8 r6 p! U! V
; |) o2 h; c# R
我们还会在一些情况下过度自信。比如,看起来简单平常的事情,就容易让人觉得学起来更简单;文章里有大幅的图片,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一位教授的课程让学生着迷,人们就会认为学生可以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尽管实际情况并不尽然。
: E2 R; c+ M4 b, m
8 c' [" ]+ a* f我到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拜访雅特•马克曼的时候,听他讲过另外一个例子:TED演讲(在iPad上可以看到这档演讲节目)。TED是一档被精致制作的演讲节目,演讲的题材从杂耍到道德伦理都有涉及。聚光灯下、镜头前面,总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戏剧化的时刻。这些视频内容的观看次数超过千万。
0 Y1 U* E9 ]" F. T, y. a" A4 h2 W- B4 P) d  r, Q
马克曼认为,从学习角度看,TED演讲的弊端要大于好处。“问题不在于演讲本身,”马克曼说,“是我们使用这些演讲内容的方式有问题。我们观看了15分钟非常流畅的演讲内容,然后就转入下一个演讲。”换句话说,TED演讲看起来像一次学习的经历:一个专家在聚光灯照射下的舞台上演讲,但是这些内容似乎获取得太容易,因此也会被轻易地忘记。) |& {0 W! S! z1 R5 O9 Y

$ |0 u  C6 x% P+ J* {( V* e4 }# `6 d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那么,TED演讲采取精雕细琢的方式呈现一个话题会怎样呢?谁会反感制作精巧的视频内容呢?然而,讽刺之处在于,这类精雕细琢会阻碍我们的学习活动。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学习活动的“双重诅咒”: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那么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错误;如果事情看起来轻而易举,那么学到的内容就相对较少,因为如果事情看起来轻而易举,人们就会减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0 q( L# J/ J8 v5 @7 [8 K* e  B0 e$ {
5 |4 }8 M/ a# L  p在学习活动中,还有一个造成过度自信的因素,那就是过去的经历。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对学习活动做出判断。如果我们化学考试总是考A,可能对化学考试投入的时间就不会很多,即使下一次考试可能比上一次难得多;如果我们经常使用PPT进行宣讲,那么对一次新的宣讲就不会投入很多准备时间,即使这次新的宣讲与以前的宣讲内容都不一样。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返回列表